2012年4月23日 星期一

日內瓦 發明展2

 

由企鵝身上逆流交換系統找到答案,發明高溶氧飲水機。

憑藉研究水質的熱忱,陳建安歷經5年終於在企鵝身上找到答案,發明了高溶氧飲水機,使高溶氧水不再是貴族階級的享受,並能深入一般家庭,獲得本屆日內瓦發明展矚目。


     如何改善飲用水的含氧量,目前國際間的專利大多限於材料學與電解方面的領域,但陳建安發現,這些技術都只是想辦法讓水中的溶氧量提高,卻沒有提高溶氧的利用效率,下決心要有所突破。

他最初求問機械學、建築結構學、材料、電子與電機學的教授與專家,都無法把大型氧氣鋼瓶縮小至家用飲水機可以容納的尺寸,屢遭瓶頸。他說:「那麼大支的氧氣鋼瓶放在家裡嚇壞人了,誰會買我的飲水機?」

陳建安說,況且氧氣鋼瓶最多也只能維持2星期就要更換,非常不經濟,更與他期盼普及家庭的目標相距甚遠。只是最後萬萬沒想到,反而在自己專精的海洋生物學領域找到了答案。

陳建安解釋,常人無法赤腳在冰天雪地行走,但企鵝體內有一套「逆流交換系統」,血液流到企鵝腳底前,動脈靜脈先交會使溫度降低,之後由腳底回流血液又變暖,如此能量可傳輸到企鵝腳底但熱量不會散失。

他說,這套在企鵝體內熱量與能量逆流交換的技術,運用在他發明的高溶氧飲水機,不僅水質溶氧量可提高至90%,氧氣鋼瓶更可縮至可樂罐大小,足與飲水機匹配,而且使用壽命可長達半年,獲得3項國際專利,「後來還發現,這套生物技術曾是大學聯考考題」。

陳建安說,目前市售的瓶裝高溶氧水單價高達新台幣100至200元不等,在歐美盛行,是高檔的奢華享受,如今高溶氧飲水機走入家庭,可無限續杯,經濟又環保,改善民眾的飲用水品質。


圖為獲得大會獎、固昌通訊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立體聲藍牙無線影音播放器。


圖為美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總監陳世燦設計的智能燈泡。

擁有加拿大學府的光電、電子雙博士的陳世燦,以智能燈泡拿下金牌。市售的螢光燈多為固定瓦數,智能燈泡可透過開關,將同一個螢光燈泡轉化為八瓦、十二瓦、二十三瓦,滿足不同亮度需求,內建省電智能晶片IC,可省電九十%。

國昌通訊設計的「立體聲無線影音播放器」,結合手機充電器、播放器、藍芽耳機裝置,奪下大會特別獎,更是日內瓦發明獎三十八年來、台灣獲得此獎的首例,並取得多國專利。










圖為獲得俄羅斯特別獎、遠東科技大學研發具有聲光效果的充氣式伸縮廣告旗幟。















遠東科技大學的「具聲光效果之充氣式伸縮廣告」發明,同時贏得大會金牌及俄羅斯發明協會頒發特別獎,將塑膠套充氣作成旗桿,還能增加燈光設計,打敗傳統又長又重的旗桿,在夜間也能閃光。

以「魔腰動動褲」、「按摩馬甲」奪下兩金的三石電器,老闆游聰益家境清貧、高職補校電子科畢業,利用導電布料包覆導電線材,將按摩器掛在臀部、腰部振動,強化血氣循環、腸胃蠕動及瘦身雕塑,通過老婆和三千金試驗,有員工透露,一天振動七十五分鐘,三個月瘦三公斤。







圖為三石電器企業有限公司研發的電子按摩馬甲。





 蔡宏榮發明微風發電系統,不需強勁海風,隨處可感覺的風力就可發電

相關資料:

企鵝抗寒 血液逆流交換

每當大陸冷氣團來襲,氣溫驟降,動物園內的動物反應卻各有不同,只見戶外的台灣獼猴和松鼠緊緊依偎在一起禦寒;國王企鵝卻還堅持站在冰上,看得遊客直打哆嗦,頻頻問:「難道企鵝不怕冷嗎?」

台北市立動物園企鵝館館長王金源表示,企鵝和人類一樣,都是溫血動物,也都要靠自體製造熱能,為了留住熱能不流失,身體有好幾層隔絕緣,可說是最不怕冷的鳥類,尤其像國王企鵝世世代代在亞南極生活,早就練就了一身適應南極惡劣環境的硬功夫。

油性羽毛 絕佳防水
王金源指出,企鵝身上一共穿了4層「衣服」,最外層是非常緊密的油性羽毛,大約每平方英寸超過70根羽毛,均勻地覆蓋住全身,羽毛除了有絕佳的防水性,可讓企鵝在零下好幾度的水中優游外,羽毛緊密的程度常讓工作人員幫企鵝做檢查時,出現「抓不住」的情況,非得要用兩手抱住不可。

第二層「衣服」則是空氣,能絕緣保暖,使熱氣不容易散失,效果比穿上羽絨衣還好。王金源解釋,也因為企鵝的羽毛和皮膚之間有一層空氣,因此企鵝在剛下水游泳時,羽毛會較蓬鬆,身上會不停的冒出小氣泡,目的就是為了空氣散開,好讓身體順利潛進水裡,一上岸則會不時的甩甩身子,一方面是甩水,另一方面則是藉著甩身體的動作,讓空氣又再回流到身體內部,保持體溫。

王金源表示,第三層「衣服」才是皮膚;至於第四層則是皮下脂肪,厚達2至3公分具有不錯的保溫效果,這4層衣服加起來,才讓企鵝不怕冷。


動脈靜脈 直接換溫
不過為什麼國王企鵝長年在極地踩雪,卻不會凍傷或結冰呢?對此,王金源說,因為企鵝的雙腳無法用羽毛或脂肪這類隔熱物質來保暖,而且表面積又大,因此就要靠比較特殊的機制,來幫助企鵝的腳部保暖,主要分成2種。

王金源說,首先企鵝能改變血液的動脈血管直徑,以此控制流向雙腳的血液流量,天冷時流量就減少,反之流量就增多,就像人類一樣,天冷血管會收縮,天氣熱便會擴張。

另外,企鵝腳部的動脈和靜脈間靠著「逆流交換作用」,負責運送溫暖血液的動脈分成許多小血管,緊靠著數目相近的靜脈血管,血液輸送時,並排的動脈溫度自然便會傳向動脈,因此幾乎沒有什麼熱量會往下送到雙腳,減少熱量損失,因此即便是在冬天,企鵝的雙腳也能保持在攝氏2、3度。

王金源強調,「逆流交換作用」不是企鵝獨有的禦寒方式,許多生長在極地的動物通常也有,像北極熊、雪貂、北極狐等都有類似的機制。


鯨魚 縮血管 保體溫
 
                                               鯨魚靠著局部異溫的方式禦寒。

動物另一種禦寒方式「局部異溫」,像企鵝的「逆流交換作用」便是其中一種,常在極圈活動的鯨魚,也演化出另一類局部異溫功能。

木柵動物園獸醫室主任金仕謙指出,鯨魚不同於其他魚類,是溫血動物,分布地區也相當廣,從冰天雪地的南、北極到酷熱的赤道都可以看得到鯨魚的蹤跡,且無論是在什麼樣的環境,鯨魚的體溫均保持在36℃左右,主要就是靠著鯨魚自身的調節體溫裝置。

金仕謙說,鯨魚和其他溫血動物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其活動環境是在較低溫的水中,水有相當大的比熱及傳熱能力,因此溫度變化很快,鯨魚無法以聚集、築巢等方式維持體溫,於是演化出超厚的皮下脂肪,過去曾記錄到厚達50公分的案例,但這麼厚的皮下脂肪還是不能完全阻擋體溫外流,因此鯨魚還需要攝取大量食物,維持身體體溫所需能量。

但鯨魚的前鰭、尾鰭、背鰭並無鯨脂的分布,當鯨魚潛到陽光照射不到的深海,或是南、北極時,鯨魚的魚鰭難道不會凍到無法活動嗎?對此,金仕謙表示,鯨魚鰭上的動脈分為無數平行的小動脈,每條小動脈周圍又被許多縱行的靜脈血管包圍,形成一個個血管束,利用動脈與靜脈的緊密接觸,從而減少熱能的散失,這點和企鵝腳不怕冷的道理是一樣的。

金仕謙強調,這個特別的系統,主要控制鯨鰭末端有可能散失的熱,繼而保持體溫,但當鯨魚因為活動,所產生的體熱增加時,這個機制就會自行關閉,動脈血將一直保持著原有的溫度到達鰭肢,並把過多的熱量散發出去,中途就不再把一部分熱量傳遞給靜脈。

此外,鯨魚還會透過血管的收縮,也能有效維持體溫,金仕謙解釋,當鯨魚潛進深海中時,因為周遭溫度低,因此鯨魚體表面的血管會收縮,將血液集中送往腦部、心臟、肝、腎等內臟器官,從而維持內部體溫;相反的,當水溫上升時,體表面的血管便會擴張,加速散熱。


葉片組邊界層 助樹木控
動物可以用堆積脂脂、厚毛皮來抗寒,不能動的植物面臨溫度變化,又是如何因應?台灣大學森林環境與資源學系助理教授鹿兒陽說,對樹木而言,太陽輻射是主要的熱能來源,陽光強的時候,葉子會怕過熱,過熱就會產生破壞,會出現不同的反應來散熱。鹿兒陽說,第一個就是「蒸散作用」,利用樹葉上的氣孔排出水蒸氣,熱量用於把水分加熱,變成水蒸氣散出,等於排出了熱量。

而有些樹木則會有不同的生理構造,避免過熱,例如樹葉表面會有蠟質、或絨毛,用來反射陽光。

鹿兒陽說,若陽光以90度垂直照在葉子上會最熱,有些樹木會改變葉子的角度,例如葉子長成豎起來,避免陽光直射;而有些樹葉在很熱時會下垂,就是樹木的調節溫度機制。

 樹木進入休眠期,闊葉樹冬天就會掉葉子。 


魁北克因為天冷,樹木過冬會從12月包到隔年3月。  

她指出,當葉子受到太陽照射開始加溫時,葉子表面的溫度會高於四周的溫度,葉子散發的熱能會加溫葉子表面氣體,形成「邊界層」(Boundary Layer)。有風時,邊界層也會被風吹走,是很好散熱方法。鹿兒陽說,這種散熱稱為「傳導與對流」。 


當天氣冷時又該怎麼辦呢?鹿兒陽說,溫度低的狀況下,但太陽直射還是會帶來基本的能量,仍有加溫的作用。

她說,一般葉面愈大,邊界層比較不容易被帶走;葉子愈細小就愈容易被帶走,這時有些樹木的葉子會傾向長成一簇簇,密密的擠在一起,冷風會從表面吹過去,較難吹到裡面,熱量就不太容易被帶走,研究者觀察發現,這些樹葉附近的溫度,會比周圍高10度,可說有「空調」效果。

天氣冷的地方,闊葉樹大部分葉子會掉光,這時樹木進入休眠期。樹皮可以保謢樹幹和樹枝,而明年準備抽芽生長或開花的地方,則有鱗片狀的結構保護,稱為「芽鱗」,保護這些來年春天要「生產」的地方,若凍傷了,生長狀況不好,枝葉不夠健康,就會影響來年的光合作用。

不只天氣冷樹木會休眠,只要天氣太過嚴苛,樹木都會休眠。鹿兒陽說,葉子張開氣孔散熱的同時,水分會隨之蒸散,樹葉都會取一個平衡狀態,不會因為散熱而散失太多水分,影響生長;但若天氣太乾、太冷,樹木無法取得平衡時,乾脆就休眠,葉子也會跟著掉光。

葉子生長期 維持恆溫21.4度
樹木利用光合作用合成糖類,最後形成木材的結構,這個過程有氧的參與,不少研究者分析纖維素中的氧同位素比率,主要是氧同位素18及16的比率,推估樹木生長時周圍環境的溫度。

國外有科學家利用氧同位素比率建立過去的氣候資料時,假設樹木的葉子溫度應該與周圍空氣的溫度差不多,但今年六月「自然(NATURE)」期刊刊登的一項研究發現,從亞熱帶到寒帶針葉林間,葉子都維持在攝氏21.4度(±2.2度),打破過去許多科學家的認知。

台灣大學森林系助理教授鹿兒陽說,21.4度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最佳溫度,這項研究採集了北美洲跨越緯度50度的39種樹木樣本,分析纖維素中氧同位素18和氧同位素的比率,發現樹木在生長季時,即使外界溫度很低,葉子都能維持在21.4度上下。

為什麼可以從氧同位素比率看出溫度的變化?鹿兒陽解釋,野外的樹木吸收的水分多來自於降雨或降雪,這些降水到了地面,成為土壤水,水中的氧同位素會有一個比率,呈現當時環境的溫度。

樹根部吸收的水,輸送到葉子進行光合作用,這時樹葉受溫度的影響,產生蒸散作用,也就是水分從葉子的氣孔中蒸發跑掉,跑掉的水是比較輕的水,也就是氧同位素16的水,這時氧18的比率變高,已經跟表土水的比率不同。

研究發現,在緯度高的地區,當溫度降低時,樹木纖維素中的氧同位素18的比率,比環境中水分高更多,顯示降水時氧同位素的比率,經葉子蒸散作用影響的程度,比原先想像為高。
鹿兒陽指出,對於許多利用樹木纖維素中氧同位素,建立過去氣候資料的相關研究而言,這個研究結果具有一定的啟發,至少在推估時,可以考慮葉子在生長期保持恆溫的影響,能有更精確的估算。


百氧水機
全球第一台桌上型家庭式高溶氧水製造機-「百氧水機」正式上市。

國立中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進駐廠商百氧生物科技,以自行研發的「逆流交換系統」與「緩壓溶氧系統」突破瓶頸,成功研發家庭式高含氧飲水機,本(7)月初取得國家標準CNS認證,月中取得CE認證,目前第一張國內訂單已有100台、國外訂單50台,未來市場行情看俏。

百氧生技總經理陳建安表示,在5年多的研發歷程中,遇到過無數次失敗,並請教各領域專家學者,最後終於在企鵝身上找到答案。

正常人無法赤腳在冰天雪地行走,會造成體溫流失,但企鵝卻不會,因為企鵝體內有一套「逆流交換系統」,血液流到企鵝腳底前,動脈靜脈先交會使溫度降低,然後再由腳底回流血液又變暖,如此能量可傳輸到企鵝腳底但熱量卻不會散失。

而這套仿生學(Bionics)生物技術,可讓水質溶氧量,從傳統10%以下,提高到90%以上,是非常符合世界環保、節能減碳趨勢的創新科技,且技術領先國際。

事實上,身體有氧人就健康,因此高溶氧水在歐美風行數十年,國外也有不少類似的機器,但多使用耗電的電解或後耗材貴的薄膜方式製造溶氧水,溶氧量卻只有20ppm,而瓶裝高溶氧水約在50~100ppm,售價都在台幣100~200元間。

百氧水機獨家研發的「逆流交換系統」與「緩壓溶氧系統」,不僅省電且無耗材,1公升的氧氣瓶可使用達半年,每杯水都高達100ppm以上,成本還不到0.1元。

目前「百氧水機」已有6項技術、22國專利,國內外的獎無數,包括2011台北國際發明暨技術交易展、2012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巴黎國際發明展及美國匹茲堡發明展金牌獎的肯定。

高溶氧水對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幫助,但國人卻不注重,陳建安希望「百氧水機」能更加普及化,讓更多著重養生者可隨時享用對人體健康有幫助的高含氧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