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5日 星期四

維生素B群 防老年失智

大腦最早從45歲腦就退化2012/01/06

根據「英國醫學期刊」(BMJ)今天發表研究,大腦最早從45歲就開始退化,而非一般認定的60歲。對科學家而言,要找出避免失智的方法又添挑戰。


找出記憶、推理以及理解力開始退化的年齡相當重要,因為在患者心智障礙初期就開始服藥,最為見效。

法國流行病學暨人口衛生研究中心的辛赫-馬訥斯(Archana Singh-Manoux)與倫敦大學學院(UCL)領導研究團隊,從1997年開始觀察5198名男性和2192名女性,研究時間長達10年。

試驗者在這10年間接受3次測驗,項目為記憶、字彙、以及聽覺與視覺理解力。試驗對象為45歲至70歲的倫敦公務員。

在這段期間,45歲至49歲男性心智推理的能力下降3.6%,65歲至70歲的男性下降9.6%;同齡女性對照則分別下降3.6%與7.4%。

報告指出:「認知功能下降在中年階段已經相當明顯。」報告定義的中年為45歲至49歲。

 維生素B群 防老年失智    2011/09/15

英國牛津大學科學家發現,每天服用一顆維生素(維他命)B群藥丸,能顯著減緩老年人記憶衰退的情況,甚至能預防阿茲海默氏症(老人失智症)。

研究人員對二百七十名罹患「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CI)的七十歲以上老人進行實驗,讓他們服用高劑量的維生素B群(B6、B12、葉酸)。新療法鎖定血液中的「同半胱胺酸」(Homocysteine),這種人體內自然產生的胺基酸,到年老時會達到較高濃度,從而傷害血管內層,並導致腦部萎縮,增加罹患老人失智症及中風和心臟病的風險。

維生素B群能降低血液中「同半胱胺酸」的濃度。受試的老人有一半服用含有極高劑量的維生素B群藥丸,其他則服用安慰劑。在為期一年的實驗過程中,研究人員時而對老人進行記憶測驗,讓他們去記十二個單字,廿分鐘後再問他們還記得幾個。

一年後,研究人員發現血液中「同半胱胺酸」含量偏高的老人,服用維生素B群的人在記憶測驗中答對的比例,要比服用安慰劑的人高七○%。而「同半胱胺酸」含量低於平均值的老人,服用維生素B群或安慰劑,差異並不大。腦部掃描的結果也顯示,服用維生素B群的老人,腦部萎縮平均減少三○%,在「同半胱胺酸」含量高的老人中,腦部萎縮更減少五○%。腦部萎縮與老人失智症初期的記憶力衰退有相當關聯。

領導這項研究的牛津大學德嘉格(Celeste de Jager)博士說,這項實驗「確切」顯示服用維生素B群是防止心智衰退的好辦法。研究人員將於明年在英國展開一項全面性實驗,以確定這種療法是否真能延緩老人失智症和其他智力衰退疾病發生。

維也納研究 哺乳動物冬眠 可延長壽命十四日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冬季偏愛每天冬眠一段時間的小型有毛哺乳動物,可能因此延長壽命。這是第一個或許能說明冬眠和壽命有因果關係的生物機制研究。

維也納「野生動物生態協會」杜比爾博士所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原產於西伯利亞的加卡利亞倉鼠進行實驗,發現當這些小型齧齒動物暫時降低代謝和體溫,進入所謂冬眠狀態,體內與老化有關的染色體會停止自然分解,甚至逆轉。

杜比爾在實驗室中為二十五隻成年、未交配過的母倉鼠建立人工生活環境。六個月的實驗中,一半倉鼠待在相對舒適的攝氏二十度氣溫中,而另一半倉鼠則待在約攝氏九度較寒冷的環境。

測量結果時,研究人員將牠們的冬眠分為淺深兩種,前者體溫降到攝氏二十九度以下,後者降到二十五度以下,比正常低了近十度。這些倉鼠每天冬眠一般持續數小時,還是會起來進食。研究人員猜想,節省精力、昏迷似的狀態會影響染色體端粒(telomere),保護珍貴的遺傳碼

端粒和控制它的酵素端粒?(telomerase),是老化與長壽的關鍵,端粒?的任務就是部分重建端粒。到最後,端粒已不能再修復的時候,就觸發細胞死亡機制。不過前述研究發現,倉鼠每天的冬眠因某種未知原因,保存了這些端粒,甚至修復它們,且冬眠程度越深,效果越強。

冬眠與睡覺不同狀態

杜比爾表示,這項發現可能也適用於其他採取某種形式休眠或冬眠的動物,不過,冬眠與睡覺是完全不同的狀態,且可能互斥。他強調,人類睡覺時,體溫不會大幅降低,新陳代謝率減慢的速度也不能相比,而科學家至今還找不到讓人類冬眠的方法。

睡眠障礙 恐伴嬰兒多年 2012/01/06
  渴望多睡一會兒的新手爸媽,可能無法如願以償了。美國研究發現,有睡眠問題的寶寶即使學會走路後,仍擺脫不了睡眠障礙的比率,是一夜好眠寶寶的好幾倍。

來自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兒童醫院醫學中心(Cincinnati Children's Hospital Medical Center)的研究員發現,3歲以下的嬰兒,有1/10出現睡眠問題,譬如惡夢連連、不斷醒來、不易入睡或無法在嬰兒床上入睡。

研究報告主筆兒科心理學家拜爾斯(Kelly Byars)表示:「常聽見的建議是,『別擔心,這種狀況很典型,而且會逐漸改善』。」

不過拜爾斯的團隊與其他專家都同意,通常不是這麼一回事。

科羅拉多州國家猶太健康中心(National JewishHealth)兒科睡眠專科醫師梅澤(Lisa Meltzer)指出,睡眠問題「很早就會出現,且研究人員證明,這種狀況會持續多年」。梅澤並未參與這項研究。

梅澤說:「孩童的睡眠問題並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消失。這項研究結果也充分顯示這點。」

研究人員對逾250位母親進行調查,詢問她們自家貝比6、12、24及36個月大時的睡眠行為。

研究發現,倘若孩童一出生就沒有睡眠障礙,之後發生的機率微乎其微。

不過每100名有睡眠障礙的孩童,就有21至35人後來持續出現這個問題。

這項研究發表於「小兒科期刊」(Pediatrics)。

糖尿病攸關老年癡呆

2012/02/07
        俗稱老人癡呆症的巴金森氏症研究又有新發現。多名台灣學者針對巴金森氏症進行的研究成果登上美國期刊及媒體,顯示糖尿病患者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較高。

由成功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李中一、護理系助理教授蘇英華、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副教授蘇慧芳等多名台灣學者主導的「糖尿病患者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研究,登上美國期刊「糖尿病照護」(Diabetes Care)及「福斯新聞」(Fox News)。

這項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可能有較高風險罹患巴金森氏症,特別是在年輕族群身上。研究人員懷疑糖尿病和巴金森氏症間可能有某些共同的潛在原因。

研究團隊發現,超過9歲後患有糖尿病者,更有可能被診斷出患有巴金森氏症。以糖尿病組和對照組(未患糖尿病者)的巴金森氏症發病率分別約為3.6例(每年每萬人)和2.1例。

當研究團隊從年齡、性別和其他健康條件著手分析時發現,特別是年輕族群間,糖尿病與增加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間有相關性。

若以性別區分,40歲到50歲間患有糖尿病的女性,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是沒有糖尿病女性的2倍。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20歲到30歲的男性間。

研究團隊指出,他們的發現傾向主張糖尿病和早發性巴金森氏症間有關聯。

此外,台灣學者這項研究也與美國的研究趨勢相呼應。

美國最近一項研究發現,過去15年來,在患有糖尿病的2萬1600人中,有0.8%被診斷出患有巴金森氏症;未患糖尿病的民眾裡,有0.5%被診斷出患有巴金森氏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