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有血壓藥物多以西方研究為主,中研院陳垣崇院士研究團隊參與的「亞洲遺傳流行病學聯盟」,以近兩萬人的基因掃描研究,發現與西方族群找到的13個血壓調節相關基因中,其中只有七個屬於歐亞共有,另外還找到五個東亞族群特有的血壓調節相關基因,包含華人、日本人、韓國人與馬來人以ALDH2基因影響血壓情況最顯著。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國家基因體研究中心鄔哲源博士說:「大家都有帶這個基因,我們去檢驗這五、六個點,可以檢驗出你的基因,針對單基因點做出來,可能可預測你可能得到高血壓可能會相對比一般人多幾個毫米汞柱、或少幾個毫米汞柱。」
儘管高血壓成因複雜,不過東西方血壓調節基因差異的發現,有助研發出更適合華人的治療藥物,或許可減少患者得歷經多次換藥,才找到適合藥物的情況,此外,透過基因篩檢方式,未來有助發展個人化治療。
兩手血壓差異大 心臟病風險高
一般人量血壓都只量一隻手,不過,英國科學家統計28份研究後發現,量血壓其實應該兩手都量,因為左右手的血壓,其實不太一樣,而且如果收縮壓差距超過15毫米汞柱,那就要小心,因為罹患末端血管疾病的機率,可能比一般人高出2.5倍。
伸長手臂,開始量血壓,雖然血壓正常,但先別高興太早,因為最新研究發現,量血壓最好要兩隻手都量,民眾滿臉問號,左手、右手的血壓不是通通都一樣,兩隻手都量,不是浪費時間嗎?
不過,醫生對這個觀念,恐怕要打個大叉叉。
英國科學家發現,如果雙手的收縮壓差距,超過15毫米汞柱,罹患末梢血管疾病的機率,可能比一般人高出2.5倍,腦血管疾病高出1.6倍,死於心臟病或中風的機率,更高出7成。
兩手量血壓,雖然比較麻煩,但是小小動作,卻能提早發現心血管的大問題。
春天忽冷忽熱 心血管疾病問題多
雖然時值春暖花開,但強力冷氣團卻仍間歇來襲,激烈的氣溫變化,已嚴重衝擊民眾身體健康,近來中南部即傳出多起猝死事件。由於眩暈與心血管疾病息息相關,中華民國防高血壓協會理事長李宏信醫師提醒,如果出現眩暈狀況,就應視為身體警訊,提高警覺,並儘快至醫院就醫,找出導致眩暈的病因。
李宏信醫師同時也是台北市中山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暨宏仁診所院長,對於許多人罹患心血管疾病而不自知,直到醫生告知才發現,深感憂心。李醫師說:「有不少高血壓、心臟病、高血脂、糖尿病患者,都是在突然感覺眩暈,緊急送醫檢查,才得知自身已有心血管問題。」這類病患大多有腦血管阻塞或血管輕微出血的症狀,隨時有中風的可能。因此,李醫師鄭重呼籲,民眾應將眩暈視為身體警訊,不可大意,以免引發生命的危險。
事實上,眩暈是許多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腦中風等的初期症狀,因此必須做進一步詳細的檢查,才能找出病根,民眾千萬不可掉以輕心。眩暈主要可以分為二大類:一為腦部疾病所引起,此乃中風之前兆,此類眩暈發作時會有搖晃的感覺;再者為內耳疾病所引起的眩暈,發作時會有天旋地轉的感覺,而且時常復發,造成患者心裡的恐慌。
眩暈的發生與內耳微血管循環不良有關,通常以老年人發生最多。但近年來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所謂「三高」已成為影響國人健康的重大威脅,且患者年齡層逐年下降,許多人年紀輕輕就有了三高卻渾然不知,不僅未及時控制病情,也對於眩暈置之不理,使自己陷入腦中風、心臟病的高風險之中。
治療上,情況輕微的眩暈可透過藥物控制,為避免復發,患者必須長時間服藥,症狀才能明顯解除。至於眩暈嚴重者,可施行內耳前庭手術,為內耳淋巴減壓,但只能暫時解除症狀,仍需持續追蹤治療。由於嚴重眩暈患者多有心血管病史,對於自身罹患疾病應注意事項須特別小心,並按時服藥控制。
家醫科醫師李政道提醒,天氣忽冷忽熱時,特別容易造成血管嚴重收縮,清晨下床前患者最好先暖身。泡澡會帶給心臟極大負擔,建議改以淋浴代替。熬夜晚睡容易誘發心血管硬化,應盡量避免。若患者經常感覺頭暈,最好及早就醫,及早治療,以維持日後良好生活品質。
心跳也跟著天氣走 氣候不定引心悸
五十五歲的高先生,最近常常沒來由心臟噗通噗通跳,且覺得心臟跳得很用力,用力到自己都能感覺到,他擔心是得了可怕的心臟病。其實,隨春天到來,氣溫變化快,陰晴不定,很多人都有心跳加快、心臟不適的感覺。這種自覺心臟跳動異常的不適感覺就是心悸,通常是心臟收縮太強、太快或心跳不規則所引起;多數是陣發性的,也可能是持續的。
阮綜合醫院心臟內科劉中平醫師表示,心悸其實經常發生,但是大多數健康的人不會特別理會,只有一小部份的人會因此而尋求醫療的協助。除了非心臟活動性因素,如胸壁收縮或腸道蠕動外,大部分的心悸是因為心臟跳動速度、節律,及收縮力的改變引起的;心跳速率可能是真的很快,也可能是心跳速率正常但跳動不規律,甚至於心跳是完全正常的。有些人還可能合併有胸悶、呼吸困難、頭暈、盜汗等症狀。
造成心悸最常見的原因即是心律不整,心律不整是心跳異常的一個總稱,包含了多種異常的心跳模式,可以是很快、很慢;可以是不規則的亂跳;也可以是許久才發生一次。有些心律不整是心臟本身沒有構造上或功能上障礙,單純是心律的問題。有些心律不整是因其他心臟疾病而引起,如冠狀動脈疾病、風濕性心臟病等。其他如心臟衰竭及瓣膜性心臟病也可能造成心悸。
而非心臟性疾病所導致的心悸,則從發燒、甲狀腺機能亢進到藥物影響,以及心理方面的問題都有可能,例如焦慮、緊張及心身病等,都與心悸的發生有關,這類患者除了心悸之外,常會失眠及自覺全身多處不適。其他如飲酒、喝茶或咖啡等,也可能讓心跳加快,或造成心律不整而引起心悸。有些醫療上用於治療氣喘、鼻塞流鼻水的藥物也可能是造成心悸的元兇。
劉中平醫師也提醒,因為有許多心悸的人,都被診斷成其他疾病,因此有心悸的症狀發生時,應留意下列幾點,是否感覺心臟跳動速度非常快且伴隨有胸痛、氣喘、頭暈、盜汗、血壓降低,甚至昏倒的情況,這通常意味著嚴重的心律不整,心悸發生時試著摸自己的脈膊,看一分鐘跳幾下、規律與否、是否會停頓,紀錄心悸發作的頻率、持續的時間,以及是否有誘發因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