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天氣極端冷熱,魚類的生殖周期被打亂,鮪魚等多種迴游性魚類數量大減,四月初台南運河、五月初淡水河口也都出現大量死魚。
「這在古代就稱為『異象』,老天爺在對人類示警!」陳昭倫十日參加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舉辦的「二○一一珊瑚礁總體檢開跑記者會」,對海洋生態的變化感到憂心。他強調,近二百年由於工業化的影響,造成氣候越來越極端,生態環境變化快速,無法調適的生物就會滅絕。
溫室效應造成海洋溫度升高,人類製造出的二氧化碳是主因。陳昭倫說,珊瑚可忍受的溫度上限約為攝氏廿八度,現在熱帶地區包括台灣都已到達臨界值,再升高一點珊瑚就會受不了。二氧化碳也會造成海洋酸化,使動物的碳酸鈣外骨骼溶解,「就像把文蛤丟進醋裡,隔天就溶掉了!」
另外,今年梅雨季節遲來,台灣各地都產生嚴重的乾旱危機,陳昭倫表示,長期缺水會造成河川沙漠化,不僅沿岸揚塵、風砂變大,也會使海洋的能見度變低,陽光照不進去,營養物質改變可能使浮游動物增生或優養化,導致魚類大量缺氧死亡。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祕書長陳瑞賓表示,珊瑚礁是海底的「熱帶雨林」,是生物的避難所和育苗場,影響整個生態體系的健全。但近年台灣珊瑚礁有逐漸劣化的趨勢,尤其是小琉球和東北角,覆蓋率都已低於廿五%,無法靠自然修復力回覆原始狀態。今年的珊瑚礁總體檢,預計本月廿八日從綠島開始,一路調查東北角、台東杉原、基翬、綠島、蘭嶼、澎湖東嶼、小琉球等七個地點,由兩岸企業合作的阿拉善SEE生態協會贊助。
90%蛋白質由台灣在內的海域供應 失去海洋 將失去生存機會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副研究員陳昭倫指出,全球暖化對於台灣影響相當大,從北部的岩礁、西部的沙岩岸到南部的珊瑚礁及深海都受到全球暖化的影響,特別是在海洋生態當中的珊 瑚礁生態系,而珊瑚礁是相當重要的海洋資源,它是提供我們最重要的蛋白質來源。更有國際研究指出,90%的蛋白質都是由太平洋島包括台灣在內所提供;但全球暖化會造成酸化 現象,讓珊瑚礁的造礁作用受到影響甚至造成產生白化的現象,對於其他養殖漁業像是文蚵以及貝類也會造成極大的影響。希望有更多民眾在體驗海洋活動時,也漸漸重視到此問題重 要性,並自發參與守護行動。http://e-info.org.tw/node/51411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副研究員陳昭倫指出,全球暖化對於台灣影響相當大,從北部的岩礁、西部的沙岩岸到南部的珊瑚礁及深海都受到全球暖化的影響,特別是在海洋生態當中的珊 瑚礁生態系,而珊瑚礁是相當重要的海洋資源,它是提供我們最重要的蛋白質來源。更有國際研究指出,90%的蛋白質都是由太平洋島包括台灣在內所提供;但全球暖化會造成酸化 現象,讓珊瑚礁的造礁作用受到影響甚至造成產生白化的現象,對於其他養殖漁業像是文蚵以及貝類也會造成極大的影響。希望有更多民眾在體驗海洋活動時,也漸漸重視到此問題重 要性,並自發參與守護行動。http://e-info.org.tw/node/514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